“血脂异常”的9大认识误区

发布日期: 2019-03-11  作者:    浏览次数: 184   返回

我国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41%,居各种疾病之首,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走生命,心血管疾病防治形式异常严峻。
在我国,“血脂异常”人群高达2.5亿,对于“血脂异常”的“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达标率”,最终导致了中风和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可惜,广大大众并未认识到身边最常见的危险。
针对11282人的一项“公众对高脂血症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认知”的网络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公众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存在九大误区。例如:64%的人认为高脂血症应该有症状;近90%的人不知道每日应该摄入的胆固醇量;48%的人认为肥胖与高脂血症最密切;仅20%的人知道血脂成分中危害最大的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等。
误区一:高脂血症的人有症状
在通常情况下,有高脂血症的人没有明显症状和异常体征。诊断高脂血症主要通过血液生化检验。仅有很少一部分有高脂血症的人可以见到黄色瘤。
误区二:甘油三酯高危害最大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最密切,危害最大。临床上常用血脂检查指标有4项,包括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这4种指标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最重要,可以渗入动脉血管壁中,开启动脉粥状硬化过程,进而引发各种心脏血管疾病,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又称“坏”胆固醇。
误区三:血脂有点高,没有什么关系
高脂血症与冠心病和中风都有关系。全球进行了许多有关降低胆固醇防治冠心病的研究,结果明确表明:血浆胆固醇降低1%,冠心病事件发生的危险性可降低2%。更多流行病学研究和随机临床对照研究表明:随着LDL-C水平的降低,缺血性脑中风的风险也可减少。
误区四:不了解食品中的成分
为了防止膳食胆固醇过多引起的不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建议每日摄入的膳食胆固醇不宜超过300mg。如果是高血脂者,则应严格限制,每日摄入量应不超过200mg(相当于一个蛋黄)。
目前,虽然在美国、在中国2016版的居民膳食指南取消了正常人日常膳食中的胆固醇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放任不健康饮食的理由,每年定期监测体内血脂水平还是必要的。
误区五:只有胖子,血脂才会高
实际上,高血脂并不是胖人的专利,很多体型苗条的人也会得。膳食中的脂质对体内脂蛋白水平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在摄入大量饱和脂肪酸及胆固醇的人群中,其血胆固醇水平比摄入量较低者高出10%~25%。
误区六:只有血脂高的人,才需要服用降胆固醇的药
有些人即使血脂不高,也需要服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比如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中风、冠心病等)或某些糖尿病患者。
误区七:如果血脂正常了,就不需要服药了
降脂药也需要坚持服用,一旦停药,血脂又会回升,影响治疗效果。在血脂达标后,大部分病人仍需用原来的剂量持续服用,没有冠心病或中风等疾病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小服用剂量,找到最低有效剂量后长期服用,可以减少副作用。
误区八:鱼油可以用来降血脂
鱼油几乎没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也没有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证据。而最近二十多年的医学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才是抑制胆固醇合成最强的药物,他汀类药物能够阻断胆固醇合成,可以使LDL-C降低25%~55%,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或中风的风险。
误区九:他汀类药物最大的副作用是肝脏损伤
“他汀类”药物可安全用于绝大多数患者。他汀很少导致肝脏疾病。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导致转氨酶水平轻度增高,这并非肝毒性表现,一般停药后就可恢复。罕见情况下,他汀可致肌肉组织损伤,其特征为“肌酸激酶”升高。
在服用他汀的患者中,有些患者主诉肌肉疼痛、无力或其他相关症状,此时需换用其他治疗手段,包括最大限度改善生活方式或服用其他降脂药物。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