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防治误区

发布日期: 2017-10-25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浏览次数: 160   返回


误区一:治疗骨质疏松最好的办法是补钙
骨头与其他组织一样有新陈代谢。“破骨细胞”不断破坏旧骨,“成骨细胞”不断形成新骨,而钙的代谢则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由此可知,骨质疏松患者是破骨细胞的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的作用。此时补钙有一定的作用,但若不对这两种细胞给予药物干预,单纯补钙并不会使病情好转。
误区二:骨质疏松无法防治
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属于退行性疾病,无法医治。虽然,骨质疏松的确与年龄有关,特别是妇女在绝经后,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减少,体内吸收钙的能力下降,再加上骨内钙的丢失增加,骨质疏松会愈发严重。目前,有许多阻止钙丢失、帮助钙吸收的药物,不少患者在经过药物治疗和适当的运动后,反映骨质疏松程度的骨密度不再下降,甚至上升了。所以说,骨质疏松是可防可治的。
误区三:多喝骨头汤可防骨质疏松
我国民间历来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那么,多喝骨头汤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吗?其实,这是个谬论。补充钙质要考虑其能否被人体吸收。动物骨头里虽然含有钙的成分,但它很难溶于水中,因而喝骨头汤并不能满足骨质疏松患者对钙质的需求。
误区四:骨质疏松后,骨密度无法再增加
判断骨质疏松的主要依据为骨密度下降,那骨密度下降以后就不能再增加,而只能延缓骨质流失了吗?其实不然,根据临床经验,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经过合理治疗后的半年到一年内,复查结果显示骨密度上升,说明骨质已停止流失且有所增加。
    众所周知,补钙是预防骨质疏松,延缓其发病最简单、有效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有效补钙,预防骨质疏松呢?
    首先要增高骨峰值。骨峰值是每个人一生中骨密度最高的时期,一般出现在20~40岁。骨峰值受到营养、发育、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有高低之分。骨峰值在持续数年后,骨量会逐渐下降。骨峰值高的人,其发生骨质疏松的机率相对减少、程度较轻,发生的时间也会较常人有所延迟。
    那么,怎样才能使骨峰值处于高水平呢?秘诀在于增加骨内钙的含量。这就意味着孕妇从孕期开始就要为宝宝打好基础,给予充足的营养和钙质,并从小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人以后才会拥有较高的骨峰值。
其次,补钙是一项长期任务,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要注意钙的补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每日需补钙1 000~1 200毫克;婴幼儿每日需补钙400~600毫克;3~10岁的儿童每日需要800毫克钙;10岁以后的青少年每日需要1 000~1 200毫克钙;成人每日需要摄入600~800毫克钙即能维持钙的释放与吸收;老年期,尤其是绝经后的妇女,每日则需服钙1 000毫克以上。在补钙时,应选择合适的品种。同时,饮食要注意搭配,避免将含草酸多的蔬菜或高脂肪食物与高钙食物同食,如牛奶与豆腐同食,这样会形成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草酸钙或脂肪酸钙。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