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 2022-09-03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8月仍处于高温天。当前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本市仍存在社会面疫情风险。让我们继续坚持常态化防控措施,降低社会的流动性,以期早日实现本轮疫情的清零。本月还需重点关注猴痘、食源性疾病和高温中暑;霍乱以及青少年儿童伤害也要关注。

新冠肺炎

市民朋友们要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坚持“防疫三件套”,牢记“防护五还要”的同时,坚持“打疫苗、做核酸、勤扫码”三个自觉行动。

1.减少聚集,防护出行

密切关注国内外疫情进展,避免前往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区。

日常出行时做好个人防护,非必要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少聚餐聚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全程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2.主动检测,主动扫码

按要求配合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本土疫情处置中的核酸检测,做到 “应检尽检”。

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须配合测温、主动扫场所码,做到 “应扫尽扫”。

3.尽早接种新冠疫苗

研究显示,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感染后发生重症甚至死亡的风险很高。应尽快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及加强接种,尤其是符合疫苗接种条件的老年人。

本市接种门诊已逐步恢复疫苗接种服务,市民可通过“随申办”、“健康云”APP等进行线上预约,建议提前打电话咨询。

4.居家环境通风清洁

室内勤开窗通风、尤其是夏季开空调时,建议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次20~30分钟。

居家环境以清洁卫生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收取快递时,可对外包装进行消毒,处理完后及时做好手卫生。

5.来沪返沪人员管控

境外来沪返沪人员应配合做好隔离观察、居家健康监测和相应频次的核酸检测,严格遵守有关防疫规定。

国内来沪返沪人员在机场、火车站等道口应按要求配合查验。对7日内有高中低风险区旅居史的国内来沪返沪人员,应在抵沪后尽快向所在居村委和单位(或所住宾馆)报告,落实相应的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以及核酸检测措施。

6.主动报告,主动就医

如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建议进行抗原自检,如检测异常,及时报告街道;如检测无异常,务必做好个人防护,佩戴N95或KN95口罩,不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及时前往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并主动告知近期旅居史和相关人员接触史。

猴痘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引发的人畜共患病,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今年5月以来,欧洲和美洲等非流行国家暴发了猴痘疫情,近一个月以来疫情继续蔓延,7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猴痘的主要症状有皮疹、发热、肌肉痛、淋巴结肿大等。人可以通过接触感染动物被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严重病例常见于儿童、免疫缺陷者及孕妇等高危人群。

预防:

1.在疫情国家旅居人员或近期计划出国人员,需密切关注所在国或目的地的猴痘疫情,在疫区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发生接触,避免与当地人员发生身体密切接触,食用肉类必须彻底煮熟,注意做好手部卫生。

2.从疫情国家和地区归国人员,特别是与有症状猴痘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应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一旦出现皮疹、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3.国内其他一般人群,我国尚无猴痘病例报告,也未在野生动物或入境检疫中发现猴痘病毒,一般人群暂无感染风险。如发现猴痘输入病例,主要在其接触者中存在一定感染风险。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夏季高温环境下作业高发。

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预防:

1.  在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时),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和高温作业工人、户外工作人员(快递、外卖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2.  应做到大量饮水,适量补盐,保证营养,注意休息。

3.  多待在凉爽的室内,尽可能在住所内安装并使用空调,如果不具备条件可前往有空调的室内公共场所避暑。

4.  在正午时段减少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涂抹防晒霜。

5.  用人单位合理安排工作岗位,科学安排作业时间, 尽可能改善工作环境(如增配空调),配备防暑饮料及急救物品。

6.  工友间互相关心,社区工作人员和子女加强对老人的关心,一旦出现头晕、头痛、全身疲乏、心悸等先兆中暑症状,及时脱离高温环境、采取现场降温措施;出现意识不清、抽搐等重症中暑症状,及时就医/送医。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8月,高温天适宜细菌的迅速增殖,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明显加快。因此,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仍处于高峰。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预防:

1.  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及时妥善低温保存。

2.  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需要彻底加热;

3.  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发生腹泻后怎么办?

1.  如出现腹泻等症状,且不能确认为一般的肠胃炎时,宜暂停上课上班,居家隔离休息;

2.  一般腹泻症状是自限性的,如果病程较长,出现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时,须尽快就医治疗;

3.  被污染的食物不能继续食用,丢弃时需密封包裹;

4.  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5.  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洗并消毒;患者的餐饮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钟)。

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污染水和食物而引起传播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吐泄、脱水、肌肉痉挛和尿闭为特点,严重的可引起休克、酸中毒等。夏季是霍乱的高发季节。近期索马里暴发了霍乱疫情,国内部分地区报告了霍乱散发病例。婚、丧家庭办酒或个人不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容易引发霍乱疫情。

预防:

1.夏季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尽量少吃生或半生的水产品、凉拌菜等生冷食物,不吃不洁、不卫生、腐败食品。

2.怀疑自己患病后莫乱服药,及时就医。

儿童青少年伤害

暑期是儿童青少年伤害的高发期,假期中孩子独自在家和外出游玩的机会明显增加,家长一定要特别关注孩子的人身安全。上海学生伤害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的主要原因有跌倒和坠落、道路交通事故及烧烫伤等。此外,夏季还容易发生溺水事件。

预防: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自救技能。

养成安全的行为习惯,教导孩子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采取危险的行为。不去未开发的景区探险,不在无人看护的河流、池塘或水库游泳,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不闯红灯等。

排查居室隐患,为孩子营造安全的环境。

l 家长应分类存放和看管家里的药品、消毒药剂、水银体温计等物品,避免儿童接触。

l 为预防儿童高空坠落,尤其要做好:

1.  窗户加装安全锁;

2.  阳台和窗户护栏采用竖向式,间距小于10cm;

3.  不在阳台和窗户边堆放杂物,避免儿童攀爬。

4.  家长应做好监护,尽量避免未成年儿童独自在家。

不能陪伴孩子外出时,家长应与孩子保持联络,了解孩子行程动向。

    此外,家人还应经常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安排好作息、学习时间,及时发现其不良情绪,做好沟通和引导。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