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膏方误区

发布日期: 2015-02-18  作者: 网站管理员 校医院   浏览次数: 163   返回


    中医膏方历史悠久,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一,虽然其本身具有明显的滋补特点,但辨证论治、量体裁衣仍是其不可或缺的内涵,如果不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来处方或服用膏方就有可能走入很大的误区。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膏方就其作用来说可分为治病的膏方和冬令进补的膏方两类。多数慢性病患者通过中药汤剂或西药治疗病情稳定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辨证服用相应膏方获得增强体质、祛病强身之效果。这种膏方没有季节的限制,一年四季均可服用。而用于冬令进补的膏方与之不同。所谓“进补”,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指通过中医补法、补药来调理人体内部的诸虚劳损;其二也含有“预防为主”的思想,即根据自身情况,参照进补原则,适当进补,以达到预防疾病,养生健身目的。中医进补,四季皆宜,但服用膏方,则以冬季为宜。
    补法,是众多中医治疗方法中的一种。长期的临床实践也已证实“虚则补之”的有效和可行,所以人皆喜补在我国已成风俗。尤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补之风愈演愈烈,已逐渐演化为“公害”。为此,当大声疾呼:“补”之不当,为害大矣!
    现代社会的竞争机制和工作的快节奏,使一些人不能适应,随之出现“疲劳综合征”。从中医而言,引起疲劳综合征的原因很多,如肝气郁结、肝脾失养等。但大多病人却自以为“虚”在作祟,于是乱吃补品,其苦益甚。明明是颧红升火、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咽干口煤、火烦易怒、舌红无苔的阴虚火旺者,误用了鹿茸、苡蓉、狗肾、肉桂等温阳药物,好比火上加油,促使阴虚症状更为严重。而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畏寒怕冷、下痢清谷、舌质淡嫩的阳虚内寒者,误服龟板、鳖甲、生地等滋阴药,则无异于雪上加霜,进一步损伤阳气。一些吃公款者,四肢乏力、饮食无味,事实是湿困脾胃,却也大吃粘腻滋补之品,实其所实,导致卧床不起。至于冬天因服大补膏或过食补品而致不适者,则比比皆是。如大量服用党参、黄芪等补气药,会产生头晕头胀、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症;久服大剂量人参则会引起人参中毒综合征;过进熟地、阿胶等滋腻之品,可致胸闷纳呆;多吃牛鞭、鹿茸等壮阳药,则会出现升火烦躁,阳强不倒,血压升高。更有甚者,在明确诊断为器质性疾病后,仍然忽视正确治疗,反而盲目进补,致使病情加剧。如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是“阳虚阴凝”,这里的“阳”是指功能,“阴”是指瘀血痰浊。尽管冠心病人也有“虚”的一面,可见心慌、面色苍白、肢冷、气短、乏力等不同表现,但其总的病理变化是缘于因“实”致虚,也即体内先有痰与瘀的病理产物,才造成气血流通受阻,从而促使正气虚衰。正确的处理方法要化痰祛瘀,清除这些致病因子,而后可达到气通血活,恢复脏腑正常功能。若背其道而行之,“关门缉盗”留住实邪,越补越壅。当然冠心病人心气虚较显著者也可调补,但必须“剿抚兼施”,或采取“固本清源”的方法,审慎用药,绝不可随便购买补品滥用,以免增加苦痛。
    令人担忧的是,在广告宣传的误导下,目前乱补滥补之风已严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宠爱他们的小皇帝,对名目繁多的“乐”、“神”、“智”等所谓“开发智力、促进发育”等滋补品的功效深信不疑。结果花费不少钱后,却发现他们的子女出现了令人难堪的性早熟,说明了“补之不当,反成公害”之理。中医历来认为小儿为纯阳之体,不能过早服用补品,更不能乱服补药。14岁以前当拟健运脾土为主,14岁以后也不过吃些六味地黄丸之类。现动辄参、龟、鳖、鹿,此中祸福,发人深思。
    不应补而补之则壅,不对症而补之则滞,乱补滥补为害尤烈,服了补药再找医生,岂不衰哉!因此,现在该是引起人们高度重视,防止误入“补”区的时候了。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