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本市进入夏季,气温将逐渐升高,并将迎来高考、中考和端午节。在继续关注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还要警惕水痘等呼吸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病、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食源性疾病和高温中暑,学校等集体单位需防范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广大考生更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以饱满的状态迎接中高考。5月29日上海最高气温冲上36.7℃,破百年来5月气温最高纪录,已经入夏的六月里要提防高温天气造成的中暑风险。
端午假期“健康养生粽”
端午小长假,人员出行、旅游和聚集性活动增加,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传播风险增加,不合理膳食可能引起肠胃不适,要做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过节不忘防疫,出行不忘防护。
一“健康出行粽”
1.行前做好准备。提前做好行程规划,错峰出行,准备好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个人防护物品。
2.途中做好防护。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建议佩戴口罩,及时做好手卫生。在景区游玩时应有序排队,保持人际距离。
二“健康饮食粽”
1.关注饮食安全。外出就餐时,优先选择证照齐全的餐馆,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尽量不食用生或半生海产品,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2.注意合理膳食。在享用美食的同时,要注意饮食均衡,科学适量吃 “粽”,切忌暴饮暴食,提倡少饮酒或不饮酒。
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5月中旬后,我国新冠疫情处于低水平波浪式流行的态势,未接种/未全程接种疫苗、有基础性疾病以及尚未感染的人群风险加大。
预防:
1.保持卫生习惯
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戴口罩,勤洗手,室内多通风。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2.科学佩戴口罩
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疑似新冠症状,或新冠病毒核酸/抗原检测为阳性,以及前往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场所时,应该佩戴口罩。公众特别是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进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影剧院以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好口罩。
3.做好健康监测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建议居家办公或休息,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可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
4.重点机构防控
学校应加强校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认真开展晨午检、缺勤缺课登记等工作,发现师生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和处置。
5.科学合理治疗
如果不幸中招,也不用过于担心。目前大多数感染者为轻症,应合理休息、合理用药和合理营养。要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和基础性疾病患者等人群,应在临床医师或药师指导下使用药物。
6.尽快接种疫苗
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符合加强针接种条件的尽快进行加强接种,尤其是老年人以及尚未感染的人群。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近期,全球登革热疫情总体呈现高发水平,东南亚和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疫情较为严重。本市存在登革热输入性疫情的可能,6月本市进入蚊媒活跃期,一旦输入后不排除发生本地病例的风险。
预防:
1.前往东南亚等登革热流行国家和地区游玩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
2.从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尽量避免外出,防止蚊虫叮咬,并及时到医院就诊。
3.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场所。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容易在集体机构引起暴发。水痘患者自出疹前1-2天到疱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病毒可通过水痘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在空气中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水痘患者的水疱传染。水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带状疱疹患者可传染无免疫力的接触者,使之感染水痘。
预防:
l 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预防水痘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多数人接种水痘疫苗后不会感染水痘。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使感染水痘,其症状也较为轻微,出疹较少,发烧的可能性较小,并且恢复更快。
l 家长可以带1岁以上的宝宝至就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接种水痘疫苗。我们推荐在12-18月龄接种第1剂,4周岁接种第2剂。
得病后:
1. 患儿应立即进行居家隔离,至所有疱疹干燥结痂(一般不少于出疹后14天)。家长应及时报告就读学校。
2. 患儿居室保持通风;剪短患儿的指甲,保持双手清洁,以免抓破疱疹,引起皮肤感染。患儿的衣物、被子、用具等应用紫外线照射、曝晒、煮沸等方法进行消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小朋友,多数宝宝突然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随后在手、脚和口腔周围会出现水疱,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4-7月是手足口病发病高峰。
预防:
1.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对孩子居住的房间经常通风换气。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
4.鼓励家长在孩子12月龄前完成EV71疫苗全程接种。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6月,气温升高适宜细菌增殖,在黄梅天的湿热环境下,食品的腐败变质速度加快。因此,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增多。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病原体有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等。
预防:
l 饭前便后、加工制作食品前要洗手;定期对餐具进行消毒;要注意生熟分开,食物及时妥善低温保存。
l 在外就餐尽量不吃生冷、半生的海产品和水产品等食物;吃海鲜、涮羊肉等时,要彻底煮熟;不吃腐烂的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剩饭剩菜,如需食用,需彻底加热。
l 食堂从业人员如发生腹泻呕吐、患有化脓性皮肤病或其它传染性疾病时应立即离岗。
发生腹泻后怎么办?
l 如出现腹泻等症状,且不能确认为一般的肠胃炎时,宜暂停上课上班,居家隔离休息。
l 一般腹泻症状是自限性的,如果病程较长,出现腹痛、便血、发热等症状时,须尽快就医治疗。
l 被污染的食物不能继续食用,丢弃时需密封包裹。
l 患者须调整饮食,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糖盐水等,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注意腹部保暖。
l 患者使用过的便具、尿布以及被污染过的衣物、床单等,都要及时清洗并消毒;患者的餐饮具要和家人分开使用,并在用后清洗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钟)。
高温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夏季高温作业极易发生中暑。
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预防:
l 在高温天(日最高气温≥35℃时),老年人、患有基础性疾病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和户外作业人员(如快递员、建筑工人等)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l 应做到大量饮水、适量补盐、饮食清淡、保证能量,不要饮用含酒精或大量糖分的饮料。
l 尽量待在凉爽的室内,如果不具备条件应前往有空调的室内公共场所避暑。
l 避免正午时段外出。外出时,应着轻薄、透气、浅色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太阳镜等,涂抹防晒霜。
l 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适当增加高温工作环境下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或采取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