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如何呵护你的脾胃?

发布日期: 2023-10-20  作者:    浏览次数: 13   返回

时值夏秋之交,气温变化大,昼夜温差明显,与外在环境变化相应的是脾胃病易复发。该如何保护脾胃,医师向大家介绍。

脾胃病多发的原因

“暑邪”未清

一般来说,处暑之后天气就会转凉,但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地区气温还会反常升高,这种现象我们就称为“秋老虎”,一般会持续半个月到两个月不等。秋老虎不去,暑热之邪就未能完全清除。

“燥”“风”“寒”三邪登台

秋季日照时间变短、冷空气活动频繁及云量减少,都使得地表热度难以积蓄,因此昼夜温差大,“风寒”开始显现。同时,暖湿气流的退场、干冷空气的入驻使得空气湿度低,“秋燥”肆虐。

中医有外感六淫之说——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侵犯人体导致疾病。夏秋之交竟然有暑、燥、风、寒四种外邪交互为患,可见问题的复杂程度。

对脾胃有哪些影响

高温没有完全消解,细菌还是容易滋生,剩饭剩菜或熟食不加以适当贮存就容易被细菌污染,使胃肠道感染。同时蟑螂、苍蝇还在活跃,有了这些虫媒的“助纣为虐”,病原体更是容易散播。

为了解暑和防止秋燥,人们会自觉地多补水,但须知饮水增加也会带来胃酸的稀释。胃酸是一种强酸,PH大约在1至2左右,这使得它具有“屏障”功能,大部分伴随食物进入胃腔的病原体都会被杀灭,而被稀释的胃酸其灭菌能力就必然会下降。

寒冷的刺激。无论是环境变得寒冷(比如早晚变得更冷)还是为解暑而吃下去的冷饮都会影响脾胃功能。寒冷会刺激胃肠黏膜收缩,胃酸分泌减少,影响消化。低温刺激下平滑肌也变得敏感,收缩明显加强,甚至发生痉挛造成疼痛。为了御寒,人体血液会分流到肌表,胃肠道血供相对减少,粘膜修复于是就遭到影响。寒冷还会造成肠运动增快,正在进行消化的食物在肠内通过加快,从而影响营养的吸收,会造成排便次数增加,大便稀溏,出现腹泻等等。

如何保护脾胃

饮食上要遵循“温、软、淡、鲜、少”的五字原则。

温,就是说不要过分贪食冷饮,室温的食物对胃肠刺激小,比较容易被消化。

软,就是食物要柔软,烧烤、煎炸类食物不容易消化,清蒸或水煮的食物反之。

淡,即“清淡”,减少高脂食品的摄入,如动物内脏、五花肉等,而新鲜蔬菜、瘦肉、鱼、鸡蛋等则比较可取。味道上,过于辛辣、咸(如咸蛋咸菜)、甜(如蜜饯)的食物也要有所限制。

鲜,当然是指饮食要新鲜,既然剩饭剩菜容易被细菌污染,且含有对胃肠不利的亚硝酸盐等,那么还是少碰为妙。

少,少量多餐之意。控制好进食量,不宜过饱等,使得胃肠工作不要超负荷,这样才能使每次的工作都能及时且优质地完成。

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劳累会破坏机体免疫平衡,休息不足则使得胃肠修复时间欠缺,胃肠的屏障机制受损,容易引发胃肠炎。空调环境是个双刃剑,较低温度会提高睡眠质量、增进食欲,但可能会降低抵抗力,影响消化。如果遇到睡眠不足的情况,不妨吃过中饭打个盹,补充一点睡眠。

适当的运动

通过经验大家都能很容易地感知到,运动与消化一定呈正相关,即好动的人消化好,消化好的人动力充沛——但落实在自己身上时难免又将运动视为畏途。对此我们建议循序渐进,从自己喜欢的项目着手。因为早晚温差的关系,要注意防寒,而日间的运动又要注意防暑。如果条件允许,恒温的健身房是个不错的选择。

保持平和的心态

心理问题被认为是许多疾病的诱因,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都会引起健康问题。夏秋之际天气的波动、工作生活节奏本来就快的都市生活都会使得负面情绪滋生。一个最为常见的例子就是FD(功能性消化不良),这种病会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诱发,表现为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该类疾病的缓解。除了前面说的运动能够改善负面情绪外,还推荐培养兴趣爱好如阅读、听音乐,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冥想等,以培养平和健康的心态。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