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防病提示

发布日期: 2023-10-31  作者:    浏览次数: 16   返回

新冠病毒感染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流行,病毒还在不断变异。近期监测结果显示,上海目前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总体平稳,疫情处于低水平小幅波动态势。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新冠疫苗、患基础性疾病以及尚未感染过的人群风险较大。

预防:

1.保持日常健康习惯

l  规律饮食、作息和运动,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

l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包括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房间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和咳嗽礼仪等良好卫生习惯,在预防新冠的同时,也有助于预防流感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

l  下列情形建议佩戴口罩:

(1) 新冠病毒抗原或核酸检测阳性;

(2) 出现发热等呼吸道症状时;

(3) 前往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等场所时;

(4) 进入人员密集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

2.积极主动接种疫苗

l  老年人以及抵抗力比较差人群等建议接种新冠疫苗,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疫苗。

3.重点机构加强防控

l  学校和托幼机构应加强校园内的环境卫生和教室的通风消毒,认真开展晨午检、缺勤缺课登记等工作,发现师生出现可疑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和处置。

l  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等重点机构对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的人员,应及时安排诊疗和检测,防止出现聚集性疫情。

4.加强自我健康监测

l  如果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症状,建议居家办公或休息,尽量减少与他人的密切接触,可进行抗原自测或核酸检测。

感染后怎么办?

1.目前大多数感染者为轻症,可居家自我照护,注意休息、补充营养和对症用药。要根据病情及时就诊,尤其是老年人、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应尽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预防重症。

2.感染者居家期间,尽可能待在通风较好、相对独立的房间,减少与同住人员近距离接触。非必要不外出,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需外出,应全程佩戴N95或KN95口罩。做好居室环境清洁和消毒。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其是托幼机构的小朋友,多数突然起病,一般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主要是发热,随后在手、脚和口腔周围会出现水疱,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并发症。托幼机构和学校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

预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2.做好居家卫生清洁工作,对孩子居住的房间经常通风换气。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定期在阳光下曝晒,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3.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症状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建议6月龄至5岁儿童及时全程接种EV71疫苗。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与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

该病此前主要流行于中非和西非。2022年5月以来,一些欧美国家先后发现大量猴痘病例。2023年6月以来,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报告病例较多,我国多个省市也报告了猴痘病例。9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布公告,自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预防:

1.出境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避免与有猴痘样症状者密切接触或共用生活用品,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及其可能污染物,做好个人手卫生。

2.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地区)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入境后21天内应做好自我健康监测,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

3.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尤其是近期与类似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接触史。

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近期,全球登革热疫情总体呈现高发水平,东南亚、南亚、美洲等地区疫情较为严重。国庆长假市民出境游明显增多,本市存在登革热输入性病例的可能。

预防:

1.外出游玩时,应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如使用防蚊用品、户外活动时穿着长袖长裤、涂抹驱避剂等。

2.从登革热流行地区返回后,仍需做好防蚊工作。如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相关旅行史。

3.保持环境整洁,及时清洁工作、居住和生活区域,清除积水,消除蚊虫的孳生场所。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