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减重,甩掉“肥胖刺客”

发布日期: 2025-04-01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最新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中指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肥胖早已不是简单的“身材焦虑”,而是潜伏在生活中的“健康刺客”。这些关于科学减重的真相,你都知道吗?

“肥胖刺客”不仅仅是美学问题,更是健康的“沉默杀手”。

很多人认为,减肥只是为了穿衣服好看,但真相是——肥胖正在加速透支你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已将肥胖列为全球第五大死亡风险因素。近年来,我国因肥胖导致的代谢异常性疾病增长迅猛,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

肥胖的“五重暴击” 

1.代谢紊乱

大量的脂肪堆积将直接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随之而来的是高尿酸、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异常;更触目惊心的是,肥胖人群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8倍。

2.心脑血管危机

内脏脂肪释放的炎性因子会加速动脉硬化,肥胖者心梗、脑梗风险均显著增加。

3.癌症风险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肥胖与13种癌症密切相关,包括肝癌、胃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等。当我们谈癌色变之前,是否更要看看自己的体重是否存在高风险。

4.关节负担

研究表明,体重每增加1公斤,膝关节承重增加4公斤,这导致肥胖者骨关节炎发病率高达70%,严重影响了肥胖人群的生活质量。

5.心理隐疾

因肥胖引发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已成为青少年群体不可忽视的健康隐患。

如何判断自己是“真胖”还是“假瘦”?

需要警惕的是,“隐形肥胖”人群正在扩大。体重正常者中仍有相当比例同样存在内脏脂肪超标问题。这类人看似不胖,但体检报告中的脂肪肝、高尿酸等问题早已亮起红灯。

所以,减肥的第一步是认清自己是“真胖”还是“假瘦”。以下是科学判断肥胖的相关指标。

1.BMI(体质指数)

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²(m)

超重:24≤BMI<28;肥胖:BMI≥28

局限性:作为总体指标,BMI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含量,运动员可能被误判为“超重”。

2.腰围与腰臀比

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即为腹型肥胖。

腰臀比:男性≥0.9,女性≥0.85提示内脏脂肪超标。

真相:腰围每增加1cm,糖尿病风险上升5%。

3.体脂率(BF%)

男性≥25%、女性≥30%即视为肥胖,需通过专业体脂仪测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体重正常但腰围超标的人群,需要优先减掉的是内脏脂肪,而并非盲目追求“掉秤”。

减肥道路上的“避坑指南”

在减肥路上,很多人并非意志力的问题,而是因误信谣言而失败。以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三大误区和避坑指南。

误区1:不吃主食就能瘦?生酮饮食是捷径?

真相:生酮饮食短期内可能减重,但长期会导致营养失衡、肌肉流失、甚至酮症酸中毒。过低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对心脏有直接的危害,增加心脏病的死亡风险。

科学建议:主食选择低GI食物(如燕麦、糙米),要做的是控制总量而非彻底戒断。

误区2:疯狂运动就能瘦?体重没变就是没用?

真相:运动初期,可能因为肌肉的增长出现体重不降反升,但体脂率下降才是关键,不要盲目追求体重秤上的数字变化。

科学建议:每周3次有氧(如快走、游泳)+2次无氧(如深蹲、平板支撑),每次30分钟以上。

误区3:代餐减肥=健康?网红产品随便吃?

真相:代餐虽然便捷,但营养素组成固定单一,长期食用甚至代替正餐可能导致脱发、月经紊乱等。

科学建议:代餐仅建议替代1餐/天,并且需选择蛋白质≥20g、膳食纤维≥5g的正规产品。

科学减重“武器库”

生活方式是关键,“药物外挂”来辅助。

1.饮食管理:吃饱也能瘦的秘诀

三减原则:减少精制碳水(大米、蛋糕、精面等)、减少饱和脂肪(肥肉、膨化、油炸食品等)、减少糖类添加(奶茶、甜品等)。

三增策略:增加优质蛋白(低脂鸡蛋、水煮鸡蛋、鱼虾等)、增加膳食纤维(绿叶菜、燕麦等)、增加抗炎食物(深海鱼、原味坚果等)。

实用小技巧:餐前喝300ml水,用小号餐具,细嚼慢咽(每口咀嚼20次)。

2.运动处方:针对不同体型定制

四肢纤细但肚子大的腹型肥胖者:核心训练(平板支撑)+有氧运动(跳绳、爬楼梯);根据运动基础能力,适当尝试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可提升代谢效率。

大基数人群:从低冲击力的运动开始(游泳、椭圆机),避免关节损伤,不盲目追求过量运动。

3.药物干预

目前,我国共有5种药物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用于治疗成年原发性肥胖,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方可使用:

奥利司他:抑制胃肠道脂肪吸收,适合聚餐多的应酬族,但可能导致油性便,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和关注肝功能指标。

GLP-1受体激动剂:贝那鲁肽、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通过调节食欲中枢、延缓胃排空、延长饱腹感减重,尤其适合合并糖尿病的肥胖患者,需警惕胃肠道副作用。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者或者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患者禁用。

GLP-1/GIP双受体激动剂:替尔泊肽,与GLP-1受体激动剂类似,同样通过抑制中枢食欲和延缓胃排空,减少能量摄入减重。有甲状腺髓样癌既往史或家族史者或者2型多发内分泌腺瘤综合征患者禁用。

注意:药物并非人人适用,需完善个体化评估,并且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动态监测和全程管理。

国家喊你来减肥,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唤醒对健康的重视。减重的终极目标不是瘦成“闪电”,而是让身体回归代谢平衡。记住:科学减重=均衡饮食+合理运动+良好心态+专业支持。

愿每个人都能与“肥胖刺客”和解,收获长久健康。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