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老年病,年轻人不会得
真相:年轻人也会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缺少运动等,甚至遗传因素,都可能导致高血压。
高血压会遗传,我父母都有,我也会得
真相:高血压不是一定会遗传,但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易患高血压。坚持健康方式,可以延缓甚至预防高血压。
血压随便测一只手就行
真相:在首次检查测量左右上臂的血压,当左右上臂血压持续存在差异时,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血压的上臂。
血压已经控制平稳了,不用再测量了
真相:需要持续测量。血压会受天气、情绪、饮食等波动,定期测量有助血压控制、掌握降压药效果,建议每周选1-2天早晚各测量。
只在医院测量血压就够了
真相:不是。家庭血压监测,可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了解控压情况,建议养成居家自测血压的习惯。甚至部分患者面对医生紧张,反而使得诊室血压不精准。
我做饭用盐少,所以不会高血压
真相:注意“隐形盐”。日常吃的咸菜、腌肉、薯条等食物中盐分含量高,长期摄入也可能高血压。
我没感觉,怎么会得高血压呢
真相:血压升高是逐渐的过程,身体会“适应”这种变化。但没感觉≠没伤害,一旦血压超过承受极限,会伤害身体。
血压高,但我没有不适就不严重
真相:高血压是沉默的“杀手”。早期发生在血管里,对器官危害少,所以症状不明显,但放任不管,会危及到器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
高血压有点头晕头痛,没关系
真相: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需及时就医。如长期不控制,可能会导致心梗、脑梗、肾衰竭等。
诊断高血压,检查血压就行
真相:不是,需要进一步检查确定高血压的原因、有无器官损害等。通常还需要进行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心电图、眼底检查等。
血压稍高不算高血压,不用担心
真相:理想的血压值<120/80mmHg。当血压处于120-139/80-89mmHg时,极有可能发展为高血压,是高血压的易患人群,需及时就医。
血压低于140/90mmHg了,可以停药
真相:不可随意停药,需遵医嘱。血压目标值要根据每个人的器官受损程度等确定, 不能以140/90mmHg 一概而论,随意停药可能引起血压“反弹”。
血压测了达标就好,没必要复查
真相:定期复查不仅是监测血压,更是检查有无药物副作用、器官损害等。如血压控制平稳,建议3个月复查1次,如未控制,每2-4周复查。
降血压一定要越快、越低越好
真相:除非血压急剧升高导致了危险。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易脑梗死等,尤其是老年人。
一旦发现血压高,必须立刻服药
真相:确诊高血压后,如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低,可先通过生活习惯改善。具体需进行多项检查后,遵医嘱服用。
“是药三分毒”,我偶尔吃吃就好
真相: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血压控制不佳,造成器官损害。遵医嘱选择长效降压药,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具体遵医嘱)
吃药就能降压,没必要改变生活
真相:药物治疗和健康生活缺一不可。否则极有可能出现服用多种降压药物,但血压依旧难达标的情况。
如何正确测量血压?
测量前:四“不”三“要”
不:前30分钟不要:饱餐、吸烟、剧烈运动、饮用精神兴奋饮料
要: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排空膀胱,放松精神、保持每天同一时间段测
测量时:正确姿势
要:选择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需校准);气囊位置与心脏同一水平;袖带绑于肘窝上2-3厘米;绑带松紧恰好能塞进2指;身体挺直;双脚踏地
不要:交流讲话、大幅动作、绑带过紧
测量后:取平均值,每次至少测两次,间隔30-60秒。两次读数相差 >10mmHg时,测第3次,取平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