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病:隐藏在甜蜜下的“风险”

发布日期: 2025-07-11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返回

一颗颗晶莹多汁的荔枝,是很多人的夏日挚爱,不过,享用这份甜蜜时可得留个心眼,“荔枝病”可能就在不经意间找上门。

揭开荔枝病的神秘面纱

荔枝病,医学上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病综合征”,是一种因过量食用荔枝引发的致命性疾病。其典型特征为突发性低血糖、抽搐、意识丧失,甚至多器官衰竭。此病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印度荔枝主产区被发现,此后孟加拉国、越南等地相继出现大量类似病情。2014年印度比哈尔邦曾暴发严重大规模发病,很多孩子在半夜突然被惊醒,并伴有痉挛、精神错乱以及记忆丢失等现象。最后经调查后发现有100余名儿童因食用荔枝后昏迷死亡,引发全球关注。

在我国,荔枝病虽不常见,但近年南方地区还是有散发病例。

毒素暗藏:自然馈赠的“甜蜜陷阱”

通过对大量发病过程的总结,空腹情况下大量吃荔枝,是致病的关键因素。而荔枝病除了一下子空腹摄入太多外,罪魁祸首还有荔枝果皮和种子中天然存在的两种毒素——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这些物质在未成熟或腐烂荔枝中含量更高。

致命毒素如何作祟?

首先,欺骗胰岛素系统。荔枝中含大量果糖,而果糖必须由肝脏内的转化酶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短时间内进食大量荔枝,大量果糖聚集从而出现转化酶“供不应求”状态。不能及时将果糖转化为葡萄糖会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胰岛素“刹不住车”,血糖水平持续走低,大脑因缺乏能量供给陷入瘫痪。

另外,次甘氨酸A代谢后生成的MCPA会抑制人体糖异生(将脂肪、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而MCPG则直接阻断脂肪酸代谢。二者协同作用,导致血糖“断崖式下跌”。

为何儿童更易受害?儿童的肝脏糖原储备仅为成人的1/3,空腹状态下血糖调节能力脆弱,所以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另外,给幼儿吃荔枝更应该注意的是,吃整颗荔枝可能会有窒息的风险,喂食时需注意。

破局之道:科学防线的构建

荔枝是很多人喜欢的水果,但是就算是再喜欢,也要“限量食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是千万要不得。

我们建议成人每日不超过300克(约10颗中等大小荔枝),儿童按体重计算:≤15公斤者每日≤50克(约2颗)。另外还要进行选择,避开未成熟(青绿色果皮)或破损荔枝;优先选择成熟度高、果肉饱满的红色果实;不吃掉落在地或储存超过2天的荔枝。

一旦吃了荔枝后出现头晕、心慌等症状时,立即饮用含糖饮料或咀嚼糖果,若30分钟内未缓解,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荔枝摄入史。

荔枝病是一种甜蜜的危机,本质上是代谢失控引发的。它提醒我们:美食与危机往往只有一线之隔。我们要让荔枝“适量食用”、“避免空腹”成为全民共识。唯有科学认知、及时干预,才能守护舌尖上的安全。正如印度医生T·Jacob John所言:“对抗荔枝病最好的疫苗,是知识的普及。”


版权所有 © 上海师范大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邮编:200234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