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急性腹泻
急性腹泻,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可伴有腹痛、肠鸣等症状,通常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一般不超过 3 周。
它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感染因素。比如进食了被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病原体污染的食物或水,像常见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感染,或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发急性腹泻。
此外,食物中毒、食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可能导致急性腹泻。例如,有些人对乳糖不耐受,饮用牛奶后就会出现腹泻;还有些人服用抗生素后,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也会出现腹泻症状。
急性腹泻的危害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腹泻时,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氯等)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会导致脱水。轻度脱水可能会出现口渴、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症状;而重度脱水则可引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同时,电解质紊乱也会对身体产生严重影响,如血钾异常。
营养不良
腹泻期间,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受到抑制,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成分不能充分被吸收,长期或严重的腹泻可导致营养不良,尤其对儿童、老年人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影响更大。
肠道菌群失调
正常情况下,人体肠道内存在着大量的有益菌,它们在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促进营养吸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急性腹泻时,频繁的排便会使肠道内的有益菌大量流失,同时病原体的侵入也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引发其他肠道疾病,如顽固性腹泻、便秘等。
应对急性腹泻的建议
饮食调整
腹泻期间主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为主,如米粥、面条、馒头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高纤维食物,如韭菜、芹菜、豆类等,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应避免进食含乳糖的食物,可选择不含乳糖的替代品。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腹泻时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的剂量用温水冲服饮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一旦出现例如剧烈呕吐等无法经口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情况要快速就医。
药物治疗
家中可以常备蒙脱石散、黄连素等药物。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腹泻,可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通常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可能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加重病情。此外,可适当使用一些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
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腹泻频繁,且口服补液后仍无法缓解脱水症状,如出现口唇干燥、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尿量极少甚至无尿等;
伴有高热(体温超过 38.5℃)、剧烈腹痛、便血等症状;
腹泻持续时间较长(超过 72 小时无好转迹象)。
需要特别注意的人群
老年人尤其是独居老人
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老年人在出现急性腹泻时,往往脱水速度较快,且可能伴有电解质紊乱。因此子女或亲属要多关心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在老人出现身体不适时,要及时送医。
老年人平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最好在家中常备口服补液盐,如果出现腹泻,按照说明书的剂量用温水冲服饮用,可以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幼儿和儿童
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让孩子吃生冷、不洁食物。如果孩子出现腹泻,要密切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大便性状等。在孩子腹泻期间,可以适当调整饮食,如给予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同时,要避免自行给孩子使用抗生素,以免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如果孩子腹泻症状严重,如出现高热、频繁呕吐、便血、精神萎靡、无法进食进水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如心脏病、慢性肾病、糖尿病、肿瘤疾病放化疗中的患者等,急性腹泻可能加重基础疾病,引发严重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拉肚子”虽常见,但其背后隐藏的健康隐患不容忽视。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急性腹泻的发生。尤其夏季气温升高,食物易变质,感染性腹泻将更易发生,需格外警惕。一旦出现急性腹泻,要正确应对,特别是老年人、幼儿、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延误病情,保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